在四月这个春意盎然、百花盛开的季节里,以“培育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水平”为主题的我校第十一届科技活动月拉开序幕。
洪流副厅长对我校举办科技活动月表示热烈的祝贺!他从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三个方面,对我校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12个要求:在学科建设方面,要彰显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学科专业和科学研究的互动。在科技创新方面,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突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着力建造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要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聚焦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依托科研合作联盟,提高学校的研究水平;用好《终身教育研究》杂志这一重要平台,培养人才,培育成果,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引导舆论。
孙友莲副校长在报告中,总结了2016年学校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科研投入持续加大,终身教育研究特色益加鲜明,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日渐提升,纵向项目立项率稳步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研团队建设成效逐步显现,科研成果质量提高,学术交流活跃。她在报告中指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科研意识不够强烈,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特色研究队伍偏弱偏少,服务地方经济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学校的科研工作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学校定位的挑战、普通高校“双一流”建设热潮的挑战、在全国开大(电大)系统努力成为排头兵的挑战、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对科技工作的挑战等。她要求教职工,正视差距,扬长避短,继续前进,不断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力争2017年实现:纵向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上的新突破;特色学科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专业学科研究领域取得新成果;横向科研经费数量实现新突破。
崔校长在讲话中指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型开放大学的科研定位是:必须紧紧牵引住学科这个龙头,牢牢把握住专业这个载体,凝练方向,形成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以及学术队伍、教学团队的作用,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全面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他强调,学科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密不可分,学科专业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推动力,科学研究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前提和拉动力。要坚持科研与学科专业定位相一致,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围绕重点优势学科专业组建团队,增强科研攻关能力。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要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为导向,与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对接,走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之路,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要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找准切入点,集中精力抓好高水平研究,实现高水平论文论著、高层次课题、高等级获奖等方面的新突破。要转变理念,加强设计,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他最后希望大家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坚持“补短板、打基础、利长远”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创新思维方式,革新行为方式,完善运行机制,着眼内涵建设,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以实干的成绩和实干的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会上表彰了2014-2016年度科研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副校长兰亚明宣读表彰决定,校领导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了奖牌和证书。